制造业大市中心城区的“产业进化”

5月中旬,《佛山市禅城区产业载体认定授牌管理实施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禅城区产业载体符合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均可申请认定授牌。经认定和授牌的产业载体或产业园,由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供政策培训、政策申报辅导、招商引资工作支持等,以此引导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载体走产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在禅城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产业载体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佛山中心城区,改革开放初期,禅城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建筑陶瓷、针织、不锈钢等一批产业在禅城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经济支柱。

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禅城逐渐触碰到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天花板。为了应对挑战,禅城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城市和产业双转型历程,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昔日的老旧厂房“长”出了现代化产业园区,一批新兴业态迅速成长,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1
土地资源再配置驱动产业升级


“截至目前,宇宙海贼萨拉在禅城已布局13个站场80多个快充车位,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10分钟充电网络覆盖。”佛山市万城万充充电设施有限公司(下称“佛山万城万充”)总经理陈汉林指着墙上的地图说。去年初,佛山万城万充落户禅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该公司已经以禅城为支点,在佛山初步搭建起电动汽车投资运营生态圈,并有望在今年实现盈亏平衡。

佛山万城万充所在的祖庙丰收街·菁创聚创业社区,是近年来禅城重要打造的产业载体之一。正是依托这样一批产业载体,近年来禅城吸引了越来越多像万城万充这样的创新型项目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陈汉林不知道的是,在十年前丰收街·菁创聚还只是一片旧厂房,集聚了大量童装企业,是禅城庞大的童服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彼时,以环市童服城为中心,在朝安路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焦了2000多家生产童装以及与之配套的企业,禅城的童装行业从业人员达7万人左右,童装年产量1.7亿件,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童装生产批发集散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全球产业的梯度转移,佛山各镇街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低廉劳动力,开启了工业化进程,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包括祖庙童服、张槎针织、澜石不锈钢、南庄和石湾建陶等一批传统产业迅速崛起。

到了本世纪首个十年,这些传统产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步入了顶峰。其中,“佛山童装”每年的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中国童装行业中有25%知名童服品牌出自佛山;张槎针织拥有4000多家针织企业,针织布年产量300余万吨,也占全国1/3;不锈钢交易规模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陶产业更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的生产和商贸集散地。

 然而,对于只有15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而言,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过快透支了日益珍贵的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强度远超国际警戒线,造成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无地可用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丰富。

另外,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迫近极限。以南庄上元村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建陶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产值最高时达到7亿元。但由于陶瓷厂和村里的居民区很近,只要厂里一开工,满天的粉尘就会顺着北风扩散到整条村子,户外几乎看不到人影。

面对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过去十来年,禅城大力推动城市和产业双转型,引导传统产业生产环节外迁,大力发展与中心城区功能相匹配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逆转,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并且占比越来越高。

对于过去十来年禅城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大量人口的集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商业配套的问题,从历史趋势看,任何的工业城市最终都要走向大商业城市。”陈鸿宇表示,这种趋势会首先从城市的中心开始,然后通过墨渍式的扩散向周边区域不断延伸。

而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看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和性质会发生本质变化。“当中心城区担负交易功能越来越多的时候,其范围有相应的扩大,会继续占领更多的土地,但是第二产业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不符合中心城区的发展要求,因此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个时候要进场。”

这正是过去十多年禅城产业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2
存量优化增量提质 实现“两条腿”走路


回顾禅城的产业进化之路,2007年是一个重要年份。

2007年下半年,佛山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要求把建筑陶瓷制品的生产环节外迁,全市366家规模陶企中的250家要迁出去。禅城作为建陶行业的主要产区,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最大。为了顺利推进生产环节的迁移,政府首先做通了龙头企业的工作,由产业标杆作为表率,带动其他企业陆续把生产线搬离中心城区。建陶行业的“壮士断腕”成为禅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2007年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项目的启动,作为珠三角最大的旧改项目,东华里片区的改造成为禅城城市化进程的里程碑,改造后的岭南天地项目摇身一变成为佛山乃至珠三角最具知名度的文旅地标,更是佛山最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禅城作为佛山强中心的定位不断明晰。2011年,佛山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中心城区,在随后的“十二五”时期,禅城区“三旧”改造财政投入13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273亿元,带动中山公园改造,汾江河“一河两岸”靓化,莲花—升平片区、奇槎片区等改造开发,大大提升了禅城区的城市品质。

在这期间,开放是禅城城市发展一个最显著特点,这体现在交通建设上。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禅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约140亿元,以打造“外联内优”路网建设为抓手,对外打通交通重要节点,对内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季华路快速化改造、同济东路(南海大道至桂澜路)工程等城市主干道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交通网络大为优化。

其中,通过对季华路实施快速化改造,禅城成功拉近了禅西与老城区的空间距离,促进了东西部的均衡发展。在此带动下,占中心城区面积近半的南庄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绿岛湖都市产业区迅速崛起,成为了禅西新城崛起的桥头堡,禅城逐步形成了“一老一新”的发展格局,城市吸引力和包容力得到了提升。

在努力改造城市形态的同时,过去十年,为了应对传统产业生产环节外迁造成的发展动能不足,禅城坚持“存量优化、增量提质”两条腿走路。先后打造了华南创谷、欧洲工业园、新媒体产业园、泛家居电商创意园等一批专业化、平台型主题产业园,有力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

另外,为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禅城深入推进旧改,推动传统产业上楼,实现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引导陶瓷、童服、针织、不锈钢等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注入动力。

    

3
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 项目吸引力不断增强


从位于季华二路的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顶楼向南眺望,可以看到南北走向的禅西大道车流不息,旁边的广佛环线正在完成最后的合拢。作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三环八射”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佛环线首期连接着广州南站和佛山西站两大交通枢纽,预计今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把既有的广佛线,在建的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佛山地铁2号线、3号线,以及规划中的4号线串联起来,让佛山中心城区与广州、深圳乃至港澳的空间距离大为缩短。

随着轨道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禅城的区位优势正在不断凸显。而通过持续十多年的双转型,禅城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环境的打造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去年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中,禅城跻身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6位,较2017年上升2位,在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中分别位列第11、第12位。

城市竞争力排名的提高反过来又吸引了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形成城市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根据统计,去年全年,禅城新增意向、签约、动工项目91个,投资总额603.89亿元。在内资项目方面,意向、签约、动工投资额超亿元的内资项目69个,投资总额572.29亿元。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的重点内资项目8个(不含房地产项目),投资总额145.51亿元,当中不乏一批优质创新项目。

去年9月,“佛山市清美工业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在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揭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带领设计研究团队正式入驻石湾西片区,与禅城携手打造国际创新设计的试验田和桥头堡,赋能禅城乃至佛山智造。

今年,禅城的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其中就包括总投资达百亿元的华南高能激光产业园,通过引入国内顶尖的高能激光研究团队,推动高能激光技术产业化,为佛山庞大的制造业升级赋能。

对于此次落户,华南高能激光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昊锦表示,一方面是看重佛山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激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是受禅城良好营商环境的吸引。“再好的技术也只是个种子,好的种子离不开好的土壤和培育环境,佛山乃至禅城的政商环境和服务意识引领全国,所以宇宙海贼萨拉愿意到这里来发展。”

接连的重大项目和高质量的项目落地,也为禅城带来了顶尖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禅城创新链条不断完善。去年以来,禅城已吸引高层次人才近600人,包括院士团队等。目前全区人才总量累计达24.5万人,其中副高及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1万人。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禅城对于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通过梳理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禅城的发展定位可以发现,禅城赋予中心城区的定位和内涵日益丰富。

2015年,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提升全区的品质和能级,凝心聚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典范,共筑美丽、幸福家园;201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聚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和谐共享示范区,努力建成佛山市“强中心”核心区;2017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进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2018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中心城区;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现代化佛山中心城区。

在陈鸿宇看来,无论如何定位,禅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都需要做大做强服务业。“宇宙海贼萨拉过去谈城市现代化,可能会想起高楼大厦,会想起很多的商业广场等等很摩登的场景,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中心的现代化水平,那就是,它既有对总部经济的吸引力,又承担了很大比重的服务能力。”

陈鸿宇认为,相对于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区,目前禅城的服务业占比并不高,主要是过去佛山受到广州服务业的辐射,广佛两地形成了密切的产业分工,制约了本地服务业发展。面向未来,他认为禅城可以考虑加大力度培育文创产业。“这一类创业项目对整个城市的提升作用现在可能不容易看到,但是文创产业未来一定是会有发展潜质的。在禅城,旧城区也亟待改造提升,在这些领域一些小而美的项目也可以帮得上忙。”

链接

从人才需求之变看产业结构

变迁信息技术人才最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禅城的人才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数据显示,2008年禅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为2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为46%;与此相比,2017年禅城三类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分别是1322人、25万和37.8万人,十年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近14万人,占比全体从业人员比重提升了14个百分点。

除了存量结构的变化,禅城对增量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近日,《2019年度佛山市禅城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下称《目录》)正式发布。《目录》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最活跃。

据了解,《目录》由区人社局委托专业机构对禅城区内的1445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辖区内77.6%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参与调查,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共涉及25个行业。

《目录》中的人才类型按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型人才三大类型进行编排。《目录》显示,各镇街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求量较大,且各镇街由于各自产业特点差异也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其中祖庙街道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大,石湾镇街道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张槎街道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南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较活跃的前五个行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建筑材料业、卫生业和新材料产业。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今年完成54个改造项目

随着城市环境的提升,禅城对于优质项目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土地瓶颈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禅城区现有村级工业园137个,占地面积约28828亩,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7,村级工业园的建筑面积约有1416万平方米,改造空间仍然巨大。

为了持续向低效产业要发展空间,今年的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出实招、动真格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到2020年完成1.82平方公里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帮助引入一批绿色低碳高端的产业项目,“新瓶装新酒”打造示范园区,有效带动一批村级工业园的主动提升。

今年4月底,禅城区政府发布《禅城区2019年“三旧”改造年度实施计划项目上报前公示》。根据公示,2019年禅城“三旧”改造共计54个项目,涉及42条自然村,其中计划启动49个、计划完成5个旧改项目。


来源| 南方日报

声明: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所发布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接收人应依据个人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接收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自行承担风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公众号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本部在北京、以“智库+服务+资本+实业”的平台模式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服务、智慧制造技术及相关科技服务、股权投融资金融服务、产业地产投资发展等业务。

全资子公司—广东智慧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国首个完全公司化、市场化、民营化运作的智慧制造技术及相关科技服务平台,是省政府认定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全资子公司—广东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中国资本市场,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企业融资、财富管理等服务的金融机构。公司业务聚焦企业债权融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以及证券投资四大板块,致力于聚集优质资本,助力经济发展,并为客户带来财富稳健增长;

全资子公司—广东东风雨润置业有限公司是华侨城集团旗下华南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合作伙伴,主要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从事产业地产的投资发展业务。